产品中心

此次俄罗斯空难与史上第二大空难如出一辙当时死了520人

  7月24日,俄罗斯安加拉航空公司的一架An-24涡桨客机在远东地区阿穆尔州廷达附近的山区坠毁,机上49人不幸遇难。事故发生时,飞机正从布拉戈维申斯克飞往廷达,原本计划完成一段常规的短途航程。然而,事故却让这一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。当飞机第一次尝试进近廷达机场时,由于天气的恶劣和复杂地形的影响,飞行员未能成功降落。重新调整航向后,飞机突然失去与塔台的联系,迅速消失在雷达的监控范围内。最终,飞机残骸被发现位于机场南方约15公里的山坡上,残骸严重燃烧,救援任务艰难且复杂。

  7月24日清晨,俄罗斯安加拉航空公司的一架An-24涡桨客机(航班号RA-47315)从布拉戈维申斯克机场起飞,搭载43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。飞行前,这架已经服役近50年的飞机,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飞行任务,原本只是完成布拉戈维申斯克到廷达这段平常的航程。然而,谁也没想到,这次普通的飞行却变成了49个家庭永远的噩梦。

  当飞机逐渐接近廷达机场时,机组人员发现天气情况异常。廷达机场地处山区,四周被海拔1500米的山脉环绕,而当天的云层低至300米,几乎像一层厚重的灰色帷幕笼罩着大地。第一次进近失败后,机长决定绕飞,再次寻找着陆的机会。然而,就在飞机调整航线准备进行第二次降落时,驾驶舱内的仪表突然出现异常,雷达屏幕上的飞机图标消失,地面塔台再也没有接收到飞机的任何信号。

  搜救工作几乎在飞机失联的瞬间展开,然而,由于事故发生地在阿穆尔州的原始森林中,搜救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。坠机地点位于廷达机场南方约15公里的山坡上,周围密布针叶林和险峻的地形,给救援人员带来了极大困扰。米-8直升机发现残骸时,现场只剩下燃烧的碎片和扭曲的金属框架。机尾部分完全断裂,机翼的残骸四散在数百米范围内。救援人员只能徒步穿越齐腰深的灌木丛,利用双手扒开焦土寻找幸存者。最后,确认机上所有人员全部遇难。

  这架服役接近半个世纪的飞机,早就有不良记录。自2018年起,它曾发生过发电机失效、无线电故障等多起事故。尽管俄罗斯航空部门于2021年将其适航证书延长至2036年,但这并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
  事故发生后,俄罗斯迅速成立了由交通部长牵头的调查委员会。初步掌握的资料显示,四个方面的调查正在同步进行。事发时的恶劣天气条件确实给飞行带来了不小挑战,但更为关键的,还是飞行员在特殊情况下的决策。第一次进近失败后,机长为何没有选择返航或备降其他机场?

  根据飞行数据,飞机在失联前并未发出紧急呼叫,这意味着飞行员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了对飞机的控制。俄罗斯的资深飞行员瑟特尼称,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,飞行员很容易产生空间定向障碍,这可能会导致高度或地形的误判,最终引发撞山的悲剧。而这架An-24所配备的航电系统相当老旧,缺乏现代飞机常见的地形规避预警功能,进一步加大了操作的难度。

  此外,飞机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。制造于1976年的机体,经过多次大修,2021年维修记录显示其机翼曾因事故遭受严重损毁。An-24的胶焊接技术容易导致金属疲劳,尤其是在长期高负荷飞行后。更为严峻的是,由于俄乌冲突导致零部件供应链中断,远东地区的航空公司只能依赖拆机件和本地替代品进行修复,这种拼凑式的维护,极大地影响了飞机的安全性。

  天气条件也给飞行带来了极大困难。当天,阿穆尔州的林区有小雨,风速为3-4级,局部地区云层低至300米。虽然这些气象条件并未达到禁飞标准,但对于依赖目视导航的An-24而言,却构成了巨大的挑战。廷达机场周围的复杂地形和低云层,可能导致飞行员难以准确判断飞机与山体的距离。根据历史数据,这一地区过去十年中因低云导致的飞行事故占比超过40%。

  此外,廷达机场作为一个支线机场,其空管设施相对落后。当An-24第一次进近失败时,塔台是否及时向飞机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信息?飞机失联前的关键几分钟,空管人员是否有尝试过其他方式与机组联系?这些问题的答案,将对事故的责任认定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这起空难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,因为它与1985年震惊世界的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有着惊人的相似性。日航的波音747SR客机因尾部压力舱金属疲劳导致结构破裂,在群马县山区坠毁,造成520人遇难,成为历史上第二大空难。而此次俄罗斯的An-24空难,从飞机老化到突然失控,几乎是历史的重演。

  日航123号班机的波音747机龄为11年7个月,飞行时间达25030小时;而俄罗斯的An-24机龄已经长达49年,飞行时间更是超过了4万小时。虽然现代飞机的设计寿命通常为20至30年,但在航空资源匮乏的地区,老旧飞机往往被迫继续服役。虽然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期内节省成本,但实际上是以乘客的生命为代价,玩弄安全的底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尾部触地事故后维修不当,导致金属疲劳裂纹逐渐扩展。而俄罗斯的An-24也存在类似的隐患。2021年机翼损毁后,维修时未能彻底解决结构应力问题。这些隐藏的裂痕,就像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。

  两起事故的共同特点是,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突然失去控制且未能发出紧急呼叫。日航123号班机在液压系统失效后,经过30分钟的多次紧急操作无果后坠毁;俄罗斯的An-24则在第二次进近时突然失联,残骸显示飞机已经完全失控。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机组和乘客几乎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。

  事故发生后,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彻查真相,阿穆尔州宣布为期三天的哀悼活动。然而,对于遇难者家属而言,再多的哀悼也无法弥补失去亲人的痛苦。此次空难给全球航空业敲响了警钟: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,安全的底线不容忽视。

  当前,俄罗斯正在推进新一代涡桨支线拉多加的研发,预计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会投入量产。然而,在这漫长的等待期中,远东地区的居民仍将依赖老旧飞机进行出行。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保障飞行安全,恐怕比研发新机型更为紧迫。

上一篇:揭秘乌军战斗力最强5支部队脱胎于保卫马里乌波尔的亚速营 下一篇:小英笔记丨什么是疲劳失效?